1. 元音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六個單元音在發音上除了唇型的變化外,還有舌位的區別,主要包括舌位高低和前后的差異。
1) 舌位區別:低舌位元音(舌頭向下):a o e 高舌位元音(舌頭向上):i u ü
前舌位元音(舌頭靠前):a e i ü 后舌位元音(舌頭靠后):u o
2) 口型區別:展唇音(唇向兩邊伸展):a e i 圓唇音(唇收攏):o u ü
雙元音和元輔音結合要求孩子的口型和舌位等的變化能夠快速到位,協調性好。如要發出“ai”,口型要由開到閉,舌位要由低到高,而且變化要迅速。
2. 輔音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
輔音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與元音相比難度要更大一些。根據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輔音可以分別進行分類。
1) 輔音根據發音部位分為:
雙唇音(b、p、m):由雙唇發出
唇齒音(f):由上齒和下唇發出
舌尖前音(z、c、s):舌尖頂在上齒背發出
舌尖中音(d、t、n、l):舌尖頂在上齒齦發出(從上齒背向上)
舌尖后音(zh、ch、sh、r),也稱為翹舌音:舌尖頂在上齒齦和硬腭的交界處(齒齦向上有一道硬的突起)
舌面音(j、q、x):舌尖放在下齒背,舌面前部向前頂起。
舌根音(g、k、h):舌向后收起,由舌根發音。
2) 輔音根據發音方法分為:
塞音:發音時發音的兩個部位完全閉合,突然打開。
b、p:雙唇完全閉合,發音時快速打開
d、t:舌尖頂住上齒齦,發音時快速彈開
g、k:舌根向后隆起,頂住后壁,發音時快速打開、
擦音:發音時兩個發音部位不完全閉合,中間留有空隙。
f:上齒沒有完全咬住下唇,而是和下唇間留有微小縫隙送出氣流
h:舌根和后壁沒有完全頂住,留有縫隙讓氣流送出
x:舌面前部和上齒齦不完全頂住,留有縫隙讓氣流送出
s:舌尖和上齒背不完全頂住,留有縫隙讓氣流送出
sh:舌尖和齒齦后沒有完全接觸
塞擦音:發音時發音的兩個部位完全閉合(象發塞音的動作),之后緩慢打開(象發擦音)。
zh、ch:舌尖先頂住齒齦后,在發音的同時緩慢打開
z、c:舌尖頂住上齒齦,在發音的同時緩慢打開
j、q:舌面前部頂住上齒齦,在發音的同時緩慢打開
邊音:氣流從舌的兩側流出: l
通音:舌的邊緣與口腔非常靠攏,但仍留有空隙讓氣流從舌體邊緣送出:r
3. 輔音根據是否有較強氣流送出,可分為:
送氣音(p、f、t、k、h、q、x、ch、sh、c、s)
非送氣音:b、d、l、g、j、zh、r、z
4. 氣流從鼻腔送出的輔音稱為鼻音,在發音時用手指能感受到鼻翼的震動:
雙唇鼻音:m
舌尖鼻音: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