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聽障兒童普遍存在的語言問題,就應在康復訓練中想辦法提前預防問題的出現。
1. 注重語言的實用性,在交往中教學,盡量為聽障兒童設計和提供相應的語言情境。
我們首先要明確語言的功能是什么?語言是交際和思維的工具。所以學習語言不是最終的目的,能夠使用語言這個工具進行交際和思維才是康復的目的。如果教孩子學習“謝謝”、“不謝”這些禮貌用語,最好采用兩個人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設置大量語言情境,便于孩子真正理解。否則孩子會分不清誰該說什么話,可能說完“謝謝”又跟著說“不謝”。
2. 要強調語言的復現和鞏固
由于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語言信息獲取不足,聽障兒童學習新的詞匯后很容易遺忘,這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重復,幫助他們牢固地掌握。
3. 講解要盡量細化
聽障兒童在語言學習中需要非常細致的講解,要把語言內容劃分到最小概念。有時,一個很小的疏忽都會造成孩子對語言的理解錯誤。比如,平時給他喝水時,總是對他說“喝水”,但從來沒有教過他“水”這個概念。以后指著水問他“這是什么?”他就會回答“喝水”。而且,這種概念一旦形成就不易糾正,所以,從一開始就要給他非常精確的概念。
4. 強調語言的完整性
在聽障兒童的語言學習中,要強調語言的完整性,盡量用完整的句子和孩子交流。即使在剛開始訓練時,也要使用簡單的完整句式。這有利于對語言的整體感受。而如果總是用單詞和他交流,就會造成孩子只會使用單詞表述不完整語言的習慣。達到一定康復水平后,訓練者即使能理解孩子所要表達的意思,也要注意糾正他語言中不完整的部分。
5. 大量豐富聽障兒童的詞匯量
在語言學習中,要大量豐富聽障兒童的詞匯量,如果成人認為有些詞是孩子不必掌握的,就會造成其詞匯量狹窄,加大他和健聽兒童的語言差異,特別會造成上學以后作文和造句方面的問題。要想縮小聽障兒童和健聽兒童之間的差異,就要同樣提供豐富的語言,包括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習慣用語,如“隨便、湊合”等都應教給他們,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真正融入主流社會。當孩子掌握了“漂亮”這個詞,就要擴展到“美麗、好看”等。
6. 不要忽略隨機教學
除了有計劃的康復訓練之外,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學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在訓練活動中,孩子突然對某個事物表現出格外的關注和興趣,即使這不是計劃內的教學內容,也應馬上利用起來。雖然原來的教學計劃可能沒有完成,但能達到更好的語言學習效果。
7. 目標具體,小步前進
在孩子的康復訓練中,訓練者要制定短期的具體的發(fā)展目標。例如,近期的聽覺訓練目標是“三項聽覺記憶”;語言訓練目標是“表述兩個詞語的句式”。這樣能清楚地了解目標是否達成,觀察到孩子具體的進步。在設計一個活動時,不要制定太多目標。一個活動只要達到一、兩個目的就可以了。如果目標太多,會讓自己和孩子都感到混亂,最后可能一個目標都沒有完成。
在開始新的教學內容時,最好從孩子已掌握的內容入手,這樣不會讓他們一開始就覺得困難。所給的新內容要難度適中,應該是孩子通過努力能達到的,不要跳躍前進。否則會使孩子由于困難而產生厭煩。
8. 教給孩子最有交流價值的詞匯并不斷擴展詞匯量
在聽障兒童學習語言的初期階段,一定要圍繞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詞語。如果只教動物名稱、顏色或形狀等很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則不利于孩子與他人進行語言交流。應該多教孩子“媽媽抱、還要、吃飽了”等等可以表達他需求的實用性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