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聾兒康復
-
“聽懂”是聾兒口語交往的前提
時間:2011/12/2 11:40:55 作者:分享 來源:網絡轉載 查看:121 評論:0聾兒經過醫學康復,學校教育后能熟練的用口語手語與正常人交流,能更好的融入主流社會。聽覺康復是聾兒康復教育的起點,聽覺理解是聽覺康復的歸宿。聾兒不能聽,聽不懂,“說話”只會虛有形式(表演式地朗讀幾句詩詞)而無實質(言語溝通的能力)。期盼聾兒能夠用口語進行交往,首先要千方百計讓他聽懂。在系統的聽覺訓練過程中,“聆聽習慣的培養”、 “ 聽覺表象的確立”是打基礎,“辨聽訓練”和“理解訓練”是細加工。
言語功能是人類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言語是人類社會交際的重要工具,健康的聽覺是人類掌握有聲語言的最基本的生理條件。在會話的過程中,聽話者必須從對方語音信號中還原對方的意圖。聽懂是獲得完整語義的結果,它與下列因素有直接的關系:①聽話者所接收到的語音信息的質量;②聽話者對交際系統的認識;③聽話者感受辨別語旬的“超語段結構”的能力;④聽話者對話題內容的熟悉程度;⑤說話者的身份所提供的暗示。能夠聽懂才會說這是一個很普通的道理。因此聾兒的言語訓練應該在“聽”的主導下進行。
對于聾兒言語訓練,許多老師和家長都知道應該將聽與說結合起來,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只注重發音、學詞、說句,而對“聽”所下的工夫太少,使許多聾孩子最終只會機械地背誦幾首兒歌或復述幾句話,距言語溝通的目標甚遠。
“聽”是言語溝通的關鍵,“聽懂”是口語交往的前提。現代科技可以為聾兒的“聽”提供良好的物理條件,能讓他們清晰地感覺到聲音但不能讓聾兒在言語交往過程中從生理心理上實現言義還原。所以,助聽器、人工耳蝸只能讓聾兒聽到、聽清而不能使聾兒“聽懂”。目前,要讓聾兒聽懂除了聽覺訓練別無他途。“聽話”和“學話”是兒童習得言語所需要經歷的兩個階段。聾兒學說話的過程雖然和健聽兒童大體相同,但不能像健聽兒童那樣以“自然習得”為主。聾兒“聽話”需要做“聽”的引導。
聽覺訓練的目標在于使聾兒“能聽”、“會聽”,為聾兒學習說話創造有利條件。“能聽”是指聾兒能夠注意聽,聽清楚;“會聽”是指聾兒能分辨各種聲音,能理解語音的含義,進而獲得完整的語義。經過系統的聽覺訓練的聾兒,絕大多數在辨別聲音理解、言語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但聽閾卻不會下降。因此,可以認為,聽覺訓練能提高聾兒對語音的分析和綜合能力,但不能從生理土改善他的聽力。有專家認為,“聽覺包含‘聽力’和 ‘聽能’。聽力是生理的,是聽覺器官的生理功能。如果周邊聽覺系統中某一部件受損,則會導致不可逆轉的聽力衰退。”據此可以推理,聽覺訓練所提高的不是聽力,而是聽覺的另一方面—聽能。”“聽能”是大腦聽中樞對聲音的分析、綜合(解碼)能力。這種能力是潛在的,與聽力有一定的關系,但需要經過后天的有意、無意的訓練才能夠有效地呈現和發展。
聾兒聽力補償或重建之后,首先要學會“聆聽”。聆聽是辨聽的前提,辨聽是聽懂的基礎。“聆聽”是一種主動的活動。它除了周邊聽覺系統的作用外,還要有大腦聽中樞的參與,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集中力和持續力去感受聲音。聽力健全的人在信噪比低于-5dB的噪音環境下感知聲音信息時才需要聆聽,而聾兒由于沒有聆聽的意識,同時他們的聽中樞自動排除競爭聲的能力很弱,所以,在配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后的初始階段,聾兒(尤其是語前聾)一般都不會主動去聽取聲音。因此,聆聽訓練非常重要。但是,聆聽習慣與能力并不是幾天就可以養成的,需要家長和老師在各種游戲活動中耐心、反復地演示,聲音傳來時,顯現“認真聽”的表情,做出與“聽到”相應的動作。聾兒一旦模仿成功,就馬上予以強化,激發他聆聽的興趣,給出聲音的音量要由強到弱、逐漸接近聾兒補償或重建后的聽閾。
“辨聽”是聾兒從“聽到”往“聽懂”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卻又相當艱難的學習階段。所謂“辨聽”,就是聽中樞把感覺到的聲音與儲存在大腦中的聽覺表象作比較,把相同的提取出來,確認當時的聽覺表象。聾兒儲存的聽覺表象越多就越有利于辨聽。有的家長和教師急于求成,越過了聽覺記憶這一步,一開始就讓聾兒辨聽“爸爸、媽媽”、“老師、阿姨”、“火車、坐車”之類的詞語。殊不知對于剛學會聆聽的聾兒來說,在毫無言詞儲備,也沒有視覺援助的情況下,辨聽韻母(音頻)相同或相近的音節是相當困難的。這樣只會使他們失去信心對辨聽活動產生反感。還有一種不切合實際的做法—向聾兒稍作演示就要求他在聽到自己姓名的語聲時做出反應。當聾兒感覺到了聲音而毫無認知意識地模仿動作后,成人便以為他已經能夠辨聽自己的姓名了。可是當你在聾兒的背后隨意發出相同音節數目的其它語音時,他也會煞有介事地做出同樣的反應。所以,為了讓聾兒因獲得成功而對辨聽活動產生興趣,教師應幫助他們踏踏實實地經歷聽覺辨別這一階段。首先是兩種聲音對比,然后逐漸增加到3種、4種;先是封閉式辨聽,如聽語音指認圖片(或詞卡),然后是開放式辨聽,如聽詞語后復述。辨聽的內容從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聲音頻率較低或頻率相距較大的、音量較強的開始,當聾兒掌握了辨聽方法,辨聽能力提高以后,再逐漸擴展到辨聽近似語音。
形成了聆聽習慣、有一定的辨聽能力,但沒經過聽覺理解訓練的聾兒,如同一個身處陌生語言環境的健聽人一樣,只聽到語音而不明語意。理解語意是大腦聽中樞對語音進行分析、綜合的“解碼”過程,是聾兒聽覺訓練的最高階段。人們在使用有聲語言交往時,通常是言語輸入和言語輸出交替進行。對輸入的言語理解準確,輸出的言語才能傳情達意。環繞著“聽”,聆聽一辨聽一聽懂是聾兒必經的聽覺感知的心理過程。
聽語聲指認相應的事物是“聽覺理解”訓練常用的方法。讓聾兒聽指令完成動作,聽故事后回答相關的問題等,都是考察聾兒是否聽懂的有效方式。
- 相關文章
-
-
1-8雙耳驗配的好處
-
11-12峰力公司推出雙核助聽器芯片
-
5-24助聽器的“好”和“差”
-
1-29有助于聾兒學習語言的基本方法
-
10-17驗配助聽器常見問題
-
10-11如何教聾兒說話
-
6-26抓緊零到三歲,讓聾兒學會說話
-
6-18北京聽力協會會長萬敏做客《大公訪談》
-
6-18瀘州貧困聾兒家庭若需幫助 請速報名
-
2-7怎樣巧選聾兒助聽器?
-
- 相關評論
- 本類更新
-
-
2-15兒童聽力測試指南
-
11-26兒童測聽四大誤區
-
8-3經驗分享:幾個比較典型聲母的發音方法
-
4-18小齡孩子在家如何語訓
-
1-29有助于聾兒學習語言的基本方法
-
1-14嬰幼兒在佩戴助聽器后家長做哪些工作?
-
10-11如何教聾兒說話
-
10-11寫給聾兒爸爸媽媽:要正視自己的孩子
-
6-26抓緊零到三歲,讓聾兒學會說話
-
6-21除了助聽器,還有哪些可以幫助聽障兒童的輔聽器具?
-
- 本類推薦
-
-
11-10怎樣保護兒童聽力?
-
11-7聾兒家長學校要完成哪些任務呢?
-
6-29耳聾對語言發展有何影響
-
4-17聾兒助聽器的適應性訓練
-
4-17如何進行鼻音訓練?
-
4-17什么是舌頭鍛煉操?分哪幾步?
-
4-15小兒主觀行為測試方法介紹
-
- 本類排行
-
-
2-15兒童聽力測試指南
-
1-14嬰幼兒在佩戴助聽器后家長做哪些工作?
-
9-27如何訓練新生寶寶的聽覺能力
-
8-3經驗分享:幾個比較典型聲母的發音方法
-
4-18小齡孩子在家如何語訓
-
11-13如何來培養聽障兒童的聆聽能力呢?
-
1-29有助于聾兒學習語言的基本方法
-
11-26兒童測聽四大誤區
-
1-7《“七彩夢行動計劃”聾兒(人工耳蝸)康復救助項目》康復評估及填報要求
-
11-22關于漢語語音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