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室故事:王先生今年40歲,是一名外企高管,常年忙于工作,難得有機會放松一下。前一陣,硬被朋友拉去射擊場玩射擊。“砰”——打中了!哈哈,又中了!連中數槍,王先生和朋友們玩得很開心。孰料,回家后耳朵里卻總有些鳴響,有時如蟬鳴,有時又像鈴聲……王先生開始并不在意,以為過一段時間這聲音自然就會消失。一周、兩周……一個月過去了,耳鳴依舊,王先生這才去看醫生。
經過檢查發現,王先生的高頻聽力出現明顯損傷(即聽力下降),結合病史及聽力曲線特征,醫生判斷,造成聽力損傷的罪魁禍首正是射擊槍聲。“可是,除了有些耳鳴,我沒有聽力下降的感覺呀?”王先生對此不解,既然耳蝸損傷了,為什么沒有聽力障礙呢?
八成以上耳鳴提示耳蝸受損
臨床上發現,85%以上的耳鳴繼發于耳蝸損傷后。
人的聽覺有很寬的動態范圍,能聽見20Hz到20000Hz的聲音。而通常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只要其耳蝸的500Hz到3000Hz這個中間頻率的聽覺功能正常就夠了。噪聲對耳蝸的損傷,早期通常發生在耳蝸底周,所以僅有高頻聽力損失。耳鳴出現之初,常常是4000Hz以上的高頻聽覺先受損傷,并不妨礙日常聽功能。這時候,耳鳴聲的“使命”是在提醒患者:聽覺受到損傷了,要趕緊采取措施對聽覺進行保護,否則,損傷往中間頻率發展就開始“耳聾”了。
過去認為,噪聲性聽力損害只會發生在工廠、礦山,受傷對象主要是長期在那種特殊環境下作業的工人。而如今,家居裝修噪聲、娛樂噪聲、交通噪聲已成為都市人聽力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娛樂噪聲最容易被忽視,如王先生所遭遇的射擊噪聲,還有卡拉OK廳的音樂聲、歌聲、喜慶場合的鞭炮聲、在公共場合使用耳機聽音樂等,均會在不經意間造成聽力損害。在聽力損害的早期及至其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主要表現為耳內持續存在的枯燥鳴響——耳鳴。
此外,精神緊張、勞累、生活不規律所致的耳蝸血液循環不良,也是損害耳蝸的無聲殺手!
耳鳴超過3個月,更難醫治
耳蝸損傷的早期,通過脫離噪聲環境,充分休息并進行相應的治療,損傷能得以很快修復,耳鳴也會隨之消失。遺憾的是,絕大多數患者在耳鳴之初完全不予重視,以至于坐失治愈良機。甚至在耳鳴揮之不去而求醫時,依然堅持“耳朵沒問題”而拒絕進行仔細的聽功能檢查。當早期的高頻聽力損傷得不到及時恢復,數月后,大腦皮層發生功能重組,從此,耳鳴也將變得持續,這時候再治療就遠不如耳鳴出現之初那樣能“立竿見影”。
因此,如經常出現耳鳴,應盡快看醫生,接受相應治療。
Tips:
注意以下生活細節,可以成功擺脫噪聲對聽覺的損傷:
1.養成良好的用耳習慣,盡量避免在公共場合及嘈雜環境里長時間使用耳機聽音樂;
2.從事裝修、家居制作等工作時,應進行必要的噪聲防護;
3.在射擊、放鞭炮時適當做好噪聲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