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至七歲的聽殘兒童,完成了聾兒早期康復,轉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不論是在特殊學校就讀,還是在普通小學就讀,都應繼續促進聽殘兒童言語發展。
言語的發展有賴于大腦的成熟,研究表明,到18歲人腦才達到生理上的成熟。任何有助于刺激大腦結構和機能發育的措施,都將成為這一階段提高言語的手段。這些措施是營養的合理攝入、安全和防病措施、防止腦外傷和疾病、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全方位刺激腦發育等。總之,大腦的健康發育,生活內容豐富,是兒童言語記憶、言語理解和言語形成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
聽殘兒童的言語能力腦的整體功能及言語中樞的機能成熟存在著依賴性。人腦的結構和機能是在社會環境中生長發育并逐步成熟的。人腦的遺傳信息規定了內在發展趨勢,后天的言語刺激使這種趨勢成為現實,腦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人腦皮質投影圖是直觀地指明,某一器官使用的越多,它在腦皮質中代表區域也就越大。經常地進行聽說練習,有可能擴大言語器官在皮質層的投射面積,增加通向言語中樞的神經聯系,促進言語中樞的成熟,反過來又促進言語能力的發展,這就是言語刺激--生理成熟和言語發展的辯證關系。
為了促進言語中樞的成熟,進行語言訓練十分必要。
1、聽、說、讀、寫全面進行,使各言語中樞得到協調發展。特別應加強聽和說的練習,使聽和說通向神經聯系的頻率增加,接通的速度加快,使聽殘兒童聽說能力在新的環境下得到同步發展。
2、言語信息應當與手的操作活動、聲音、形象同時刺激大腦,引起多種分析器協調的相互作用,這樣刺激有助于語義的理解,能激活神經系統的覺醒狀態,使語言練習收到好效果
3、選擇說話練習時機及強度,抓住生活中的情境及時學習,每天多學幾次,每次時間不要過長,使聽殘兒童既保持大腦皮層覺醒狀態,又不要使其疲勞而產生“隋性”。
4、有益的練習,例如:詞組擴句練習。把一個詞擴成一個句子,把短句擴成長句。句子長度以聽殘兒童能模仿上來為據(個別差異很大);
詞語的替換練習。一個句子中不同成分,在同一聚合結構中的詞的替換。如“我玩皮球”,在“我”的位置上換上“你”、“他”、“小明”等,在“玩”的位置上換上“拿”、“搶”、“拍”在“皮球”的位置上可換上“積木”、“火車”、“娃娃”等。
圍繞同一內容進行擴句和縮句的練習,還有連詞成句。
聽殘兒童在做聽說練習時比健全兒童內容要多,時間要長,強度要大,這樣可彌補由于聽殘而對腦刺激之不足,有助于腦機制的成熟,也可培養對語言規則的抽象及運用,利于言語進一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