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失去聽覺的聾兒,盡管他們絕大多數智能發育與正常兒童一樣,發聲器官也是正常的,然而由于耳聾,感受不到外界的聲音,無法接受和模仿語言,久而久之就成了啞巴。這就是“十聾九啞”的原因,聾是因,啞是果。
我們說話是要受大腦皮層控制的,語言是人特有的,而且是很復雜的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感知過程中,聽覺和視覺系統又是主要環節。聽覺系統是指外界信息通過外耳、中耳、內耳、聽神經傳入大腦的聽中樞進行識別,即對外界傳入的語言信息經過中樞對其進行分析、辨別、綜合整理后,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人說話時,時刻都在自己耳朵的監聽之下,邊聽邊說邊調整,慢慢形成了正常的語言表達能力,組成一個語言交流系統。但聾兒從小聽不到別人的說話,也聽不到自己的音調,更加感受不到語言是個什么“樣子”,所以就不能用說話來表達自己的愿望而啞。
一個人語言的獲得與保持,是需要聽覺參與的,二者共同構成“聽-說言語鏈”這樣一個反饋過程。聽是說的先決條件,對于聾兒,因無法接收到語言的刺激而最終變成啞巴,這就是聾啞的因果關系。而聾啞者后天為大多數,約60-80%左右。成人的語后聾是在喪失聽覺之后,因不能聽清和監聽自己發出的聲音,說話變得含糊不清,語言清晰度下降,語言功能也會逐漸退化,常不自覺地提高說話的嗓音,語言缺乏抑揚頓挫,聲源定位能力降低,不能有選擇地傾聽某人或某種聲音,日久則造成社交困難、精神和心理障礙,形成自閉而不愿說話。
為了避免啞的后果,首先要預防先天性聾兒,注意母孕產健康,杜絕近親婚姻,對高危新生兒、嬰幼兒要采取“三早”措施,采取合理用藥以及預防各種傳染病等方式,盡量減少聾兒。對于耳聾,在更好的治療手段出現以前,必須采取康復醫療的手段幫助耳聾患者重建聽力,力求聾而不啞。首先選擇合適的助聽器可以起到較好的補償效果;對于助聽器無效的耳聾者,人工耳蝸則是目前惟一有效的解決手段。